濾油機漏油問題詳解
一、真空泵漏油
1. 集水器內出現油液(串油)
故障原因:真空分離器內油位過高或進油流量不穩定,油液會進入真空泵吸氣口,導致真空泵漏油。
解決方法
1)安裝跑油開關,如在冷凝器上安裝一個液位儀,檢測到油液或者液體超過限位時,報警器報警,提醒操作人員及時調整,方法有很多,根據設備條件自行調整。
2)穩定進油流量:手動調節濾油機進油閥門開度,逐步減小流量,配合觀察真空分離器油位。
3)變頻電機調節流量大小:為油泵加裝變頻電機,通過變頻器自動調節流量,避免油位驟升驟降,從根源減少串油風險。
2.真空泵油選型錯誤
選擇的真空泵油,油液過于粘稠,油液無法順暢流動至軸承、轉子等潤滑部位,造成部件干摩擦、磨損加劇,密封間隙擴大,粘稠油液在密封面形成 “油膜斷裂”,失去密封效果,最終從軸端或接合面漏油。需根據真空泵說明書標注的 “推薦油品型號”選油。
二、油泵漏油
油泵常用密封結構分為三類,不同結構的漏油原因略有差異,需先明確密封類型(可參照設備說明書):
密封類型 | 適用場景 | 易漏油部位 |
油封(唇形密封) | 低壓、低轉速油泵(如齒輪泵) | 油封唇口、彈簧 |
填料密封(盤根) | 中壓油泵(如螺桿泵) | 填料函與軸的間隙 |
機械密封 | 高壓、高轉速油泵(如離心泵) | 動環與靜環的密封面 |
1. 油液顆粒度超標,磨損電機軸與密封件
濾油機處理的油液若本身雜質含量高(如顆粒度 NAS 8 級以上),未經過預處理過濾,油液中的金屬碎屑、灰塵會隨油液進入電機軸與密封件的配合間隙,反復摩擦電機軸表面,導致軸徑磨損(出現劃痕、凹坑),磨損密封件的密封面(如油封唇口、機械密封動環),破壞密封貼合度,最終導致油液從間隙漏出。
可在油泵進油口加裝粗濾器(過濾精度 10-20μm),提前過濾大顆粒雜質,避免進入油泵內部。
2. 密封件材質選型錯誤
不同油液(如礦物油、抗燃油、磷酸酯油)的化學特性差異大,若密封件材質與油液不兼容,會導致材質 “溶脹、硬化、腐蝕”,失去密封性能,如抗燃油(磷酸酯類)濾油機若使用普通石墨 - 碳化硅材質的機械密封,磷酸酯油會腐蝕石墨環,導致密封面快速磨損,1-2 個月內即出現漏油;而合金材質(如碳化鎢 - 碳化硅、不銹鋼 - 碳化硅)則具備抗腐蝕能力,可長期使用。
3. 密封件本身工藝缺陷
部分劣質密封件存在工藝問題,導致使用壽命短、易失效,如油封:彈簧彈力不足或材質易銹蝕,使用 1-3 個月后彈簧松動,油封唇口無法緊貼軸面,出現間隙漏油。選擇合適的泵廠家尤為重要。
三、過濾器上法蘭及管路連接密封處漏油
1. 常見密封材料及適用場景
不同密封材料的耐油、耐溫、耐腐蝕性差異大,需根據處理的油液類型選擇:
密封材料 | 適用油液 | 易失效原因 |
丁腈橡膠(NBR)O 型圈 | 普通礦物油(如液壓油、機油) | 高溫老化、接觸抗燃油后溶脹 |
氟橡膠(FKM)O 型圈 | 抗燃油、磷酸酯油、高溫油 | 低溫下彈性變差 |
四氟墊片(PTFE) | 強腐蝕性油液、高溫高壓 | 安裝時未壓緊,出現間隙 |
橡膠墊(丁腈 / 氟膠) | 低壓管路連接 | 長期使用后老化、開裂 |
2. 安裝不當
現象:密封件本身無問題,但安裝時法蘭螺栓未均勻擰緊(如某一側過松),或墊片未對齊密封槽,導致密封面受力不均,出現間隙漏油。
四、管路漏油:
1. 固定管路漏油(焊接處為主)
廠家工藝缺陷:焊接時存在 “虛焊、漏焊”(焊縫部分熔合),或焊接后未做壓力測試,設備運行一段時間后,焊縫處因壓力沖擊出現裂紋漏油。
后期腐蝕:若管路材質與油液不兼容(如處理海水或腐蝕性油液時用普通碳鋼管路),管路內壁被腐蝕變薄,最終在焊接薄弱處滲漏。
2. 柔性軟管漏油(接頭、管壁)
接頭松動:軟管與硬管的連接接頭(如卡箍、快速接頭)未擰緊,或卡箍螺栓松動,油液從接頭間隙漏出。
管壁老化 / 破損:軟管(如耐油橡膠管、PU 管)長期使用后,受油液浸泡、高溫影響,管壁出現老化開裂;或因外力碰撞導致管壁破損。
- 凡本網注明"來源:塑料機械網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塑料機械網,轉載請必須注明塑料機械網,http://www.thomasmraztour.com。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、技術文章、資料下載等內容,如涉及侵權、違規遭投訴的,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,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。
-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